您当前的位置:滚动 >  >> 正文
南明河:打好生态治理“组合拳”,绘就水清岸绿“新画卷”

时间:2023-08-23 16:27:34    来源:腾讯网

南明河,既是长江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也是贵阳的“母亲河”。今年全国生态日期间,贵州省公布首批美丽幸福河湖名单,贵阳市南明河入选并获授牌。

20世纪末,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排河里,导致河道丧失自然净化的能力,水体开始变黑、变臭,水生态系统完全崩溃。南明河从市民的直接饮用水源变为劣Ⅴ类水质,“游泳垂钓、淘米浣衣”的美好情景不复存在,成为一条“失去生命的河流”。


(资料图)

2012年以来,贵阳市制定强有力的整改措施,按照“控源截流、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的思路,持续推进南明河综合治理,致力于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鱼翔浅底的“母亲河”还给市民。

在水环境综合治理上“下功夫”

为南明河疏通“血脉”

南明河沿线分布着19条大沟,在治理中新建污水管网65公里、改造排口263个、深坑整治回填21.64万m³、清淤113.08万m³、分离3.5吨/天清水入河……实施19条排水大沟整治工程,占南明河治理工程总量的17%―20%,起着疏通南明河“血脉”的作用。

冠洲桥河段工人开展清淤工作

既要治理见成效,也要环境显优美。通过“地下建污水处理设施,地上建商业综合体、公园广场、体育场等”模式,新建、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33座,污水处理能力从之前的99万吨/日提高到183.5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8.42%,保障南明河充足生态基流的同时,有效改善了河流自净能力,实现土地集约、环境友好、资源利用。

在水生态保护上“动真格”

为它们守住家园

南明河治理前,污染严重的河段只有螂鱼、鲤鱼等广适应型鱼类,最严重的河段甚至鱼类和水生植物绝迹。

2012年,贵阳市大力开展南明河干、支流河道整治及沿线生态打造工作,新建浅滩湿地1.53 万平方米、生态驳岸3万余平方米,完成生态构建及局部生态修复7.3 万平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达55.28%。

同时,遴选部分重大危害入侵物种,在集中暴发区、新发区等重点区域,布设样地开展系统调查监测,对重点入侵物种扎实开展防除。

通过对底栖动物、湿地植物和浮游生物的样本初步鉴定,目前南明河发现底栖动物16目29科44属49 种,湿地植物18目42科66属140种,藻类7门86 属 163 种。

2022年河湖健康评价结果显示,南明河全河段都表现出健康状况,其中花溪河断面、小车河断面丰水期评价结果接近非常健康状态。较2019年南明河贯城河-分洪隧道口断面不健康、南明河普渡河断面亚健康状况,南明河已在“康复”。

在水资源管理上“求突破”

国内首行“双河长制”

为了推动南明河流域水质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水体保护水平,贵阳市根据管理需要,修订了《贵阳市南明河保护规定》,出台了《南明河流域断面考核及奖惩办法》,在南明河保护范围内禁止擅自填堵、缩减、覆盖和硬化河道,进一步对南明河水体、设施和景观等实行加强保护。

贵阳也是国内第一座实行政府河长+民间河长“双河长制”的城市。2017年以来,贵阳全面建立多级“河长”体系。对于南明河,贵阳坚持省、市、区多级联动,多部门协同作战,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明晰南明河管护主体、内容、区域、责任。通过召开河长会议,签发河长令等形式,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建立定期巡河制度,制定实施南明河“一河一策”。

2017年以来,组织开展南明河流域专项执法行动80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3680余人次,累计查处违法行为107起,罚款金额809.9万元,坚决对伤害“母亲河”的违法行为说“不”,以铁的手腕护好南明河一湾清水。

两年后,贵阳市河湖大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并上线运行,可实时监测水质数据和视频信息,对水质异常情况进行分析、自动报警,及时提醒工作人员对超标水质进行核实处理。此外,河长可通过“河长APP”实时掌握河流水质变化“第一手”信息,为日常巡河、生态治理等管理工作提供便捷,有利于推进南明河长效治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水文化提升上“做文章”

为河道空间注入新活力

阳明文化、民族文化、时尚文化时刻沁润、滋养着每一个贵阳市民。贵阳市充分挖掘历史文脉和生态资源,将南明河沿线山水、人文景观串联起来,把流域文化元素融入群众休憩休闲的每一个生活空间,建设了河滨公园、筑城广场等一批亲水设施,打造了休闲步道、沿河座椅等一批便民设施,形成了水环境科普馆、生态科普馆、沿河文化墙等一批宣传教育设施。

以文化街区提升为契机,支撑南明河核心段山水整体格局重塑,基于“九门四阁十三关、五虎三狮一凤凰”的历史文化空间机理,深挖“阳明文化”和“甲秀文化”及贵阳传统文化内核。以城市“三改”为契机,将历史文化资源、城市空间、河道空间活力融合提升,推动水岸联动,促进历史文化活化、滨河产业复兴。

在围绕甲秀楼、翠微阁、观音寺、黔明古寺等历史文物遗迹,打造贵阳市传统文化街区过程中,将文化要素与河道空间整体考虑有机融合,使河道空间成为城市活力提升的重要延伸载体,有效促进产业聚集,吸引人气。

在充分实现南明河科学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着力谋划打造“南明河流域文化圈和文化带”,使河湖生态与经济发展、文化挖掘、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等方面得到有机统一,进一步彰显南明河人文底蕴,实现了文化特色与水城人景合一。

经过治理,南明河全流域25处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干涸了近20年的贯城河重现生机,7条主要支流水质稳定达标,河流自然岸线占比达到90%左右。2022年,南明河上2个水文站点的生态流量达标率100%,沉水植物覆盖率从治理前的15%提高到80%,鱼类恢复到22种,发现底栖动物49种、湿地植物140种、藻类163种,实现了“有河有水、有水有鱼、有鱼有草”的水环境治理目标。

南明河综合治理的成功实践,也让贵阳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喀斯特地貌下成功实践分段式污水治理思路的城市、第一个建设分布式下沉污水处理生态系统的城市、第一个水环境治理领域先行先试PPP模式的城市、第一个在城市内河治理中提出并使用浅层好氧生态河道治理技术的城市。这些第一为喀斯特地区流域治理打破“反复治、治反复”局面提供了宝贵经验。

碧水蓝天白鹭飞,闲倚河风观鱼肥。如今行走在南明河畔,可观一河清水缓缓流淌,两岸植被郁郁葱葱,贵州特有、国家二级保护鱼类多斑金线鲃,贵州特有水生生物宽头林氏鲃、贵州拟䱗已在南明河安家落户。昔日“失去生命的河流”,正朝气勃勃,焕发着无穷的生机。

文/唐倩

来源:贵阳生态环境融媒体中心

关键词: